Cross-country/Backcounttry Ski Trip, Kebnekaise (2)

到Kebnekaise的行程之前夏天的那篇游记应该已经提到过,这里再重复一遍。

先到Kiruna。我从斯德哥尔摩坐夜火车到Kiruna,大概17、8个小时。瑞典狭长的国境从南到北2000多公里。

然后从Kiruna做一天两趟的大巴到Nikkaluokta,票价单程114瑞典克朗。从Nikkaluokta到Kebne的base camp大概20公里,冬天就只能越野滑雪进去的,也有一天4趟的雪地摩托可以坐,票价单程270瑞典克朗。

之前夏天的时候走过一次Kungsleden,是从Abisko方向穿越到Nikkaluokta的。这次本来决定反穿,后来各种事故发生之后没心气儿继续穿越,爬完Kebne直接滑回Nikkaluokta了。

具体过程暂时不想写了,直接上些图好了。

队员:我,Thomas,Andreas

DSC00902DSC00893DSC00894

大家都算是老驴了。Thomas和我一块儿去的勃朗峰,我们还一起去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山。Andreas去过阿空加瓜,而且是挪威人,在欧洲,挪威人比瑞典人冰雪运动的名声更盛,几乎就是滑雪大师的代名词。就跟中国人的乒乓球/羽毛球在欧洲基本能称霸武林的道理类似。

DSC00895

很漂亮啊,这次相片不小心都调成16:9了,看起来比例怪怪的。

DSC00897

虽然是backcountry,还是有些印记可循的,呵呵。

DSC00905

DSC00910

DSC00912

雪铲

DSC00913

屌么!

DSC00915

porridge, 我们的简易午餐。

DSC00917

一条屌到极致的路,最后一部分大概是70度上升角度,需要攀岩和攀冰的技巧。

DSC00918

这是路么?!

DSC00924

DSC00925

除了雪,还是雪

DSC00927

下山途中

DSC00932

DSC00933

DSC00934

各种水墨画有木有!

DSC00936

画中人

DSC00937

DSC00939

下山吃个面搞罐啤酒,爽得各种高潮啊。

DSC00952

构图不错么

DSC00968

雪地摩托

DSC00973

夏天的时候是个渡口,呵呵

DSC00984

Hmm

Cross-country/Backcounttry Ski Trip, Kebnekaise (1)

本来不想写游记的,这次的行动发生了众多不顺遂的事情,可是觉得不写又可惜了。

Cross Country Skiing 翻译成中文应该是越野滑雪,起源于维京时期的北欧。猎人们冬天在狩猎之后的一种运输方式。后来发展成了一项运动。而backcountry ski完全就是人类的一种自虐的表现了,没事干到山里转转,人力爬山然后冒着各种危险滑雪下山,呵呵,当然军队是个例外。瑞典的Lapland Ranger都是要12月在极地野外生存数个月的。

说实话在这次旅行之前一直不是很明白ski up the mountain 这件事情,滑雪上山到底是怎么回事,呵呵。在实践了一次之后,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

在去之前,在Alewalds转了一圈,一个非常nice的店员基本上给上了一节半个小时intro课程,呵呵。

第一部分先介绍一下ski的类型好了,在国内一般人对滑雪板就分两类:单板和双板。在英文里面这俩不是一个东西,单板的叫snowboard,双板的叫ski。而ski的种类由于科技和运动的发展逐渐约来越多了。要是细分起来那就没边了,至少能有个10几20多个类型。我也分不清楚那么多,挑几大类来说。

一、滑雪和雪板的类型

1. Downhill ski, 又称Alpine Ski,国内好像翻成高山滑雪板,我觉得并不准确,downhill真的不见得都是高山滑雪,我觉得称为坡道滑雪大概合适一些。就是最常见的滑雪场可以租到的滑雪板。雪板适用于平整的雪道,比较容易转弯,雪鞋和雪板的是脚趾和脚跟同时连结的,另外一般有雪鞋和雪板的自动脱落功能,主要是防止摔倒是扭到膝盖。

2. Cross-country ski. 中文应该叫做越野滑雪。一般越野滑雪板都既轻且薄,雪鞋和雪板只在脚趾处连结,脚跟处是和雪板分离的。由于越野滑雪一般都是长时间较远距离的,这种设计提高了在雪鞋和雪板之间的灵活度和空间,增加了腿的舒适度。滑雪板一般比人要高,选择以比人高15公分比较合适。有时候越野滑雪板下面会加一块skin来增加上坡的摩擦力。

3. Backcountry ski, 又称为ski touring, off-piste ski, ski mountaineering 或者randonnée。基本上指的是无人区滑雪或者荒郊野岭滑雪。这个概念异常混乱。这几个词通常是混着用的但是又有细微差别。基本上Backcountry ski和off-piste ski主要是指滑雪的地点,而ski touring, randonnée这些指的是滑雪的方式和器具。但是由于在backcountry ski的地点基本上用的都这些方法和器具,所以久了之后这些词就混起来了。这种滑雪方式的界定是完全靠人力,而不是像坡道滑雪那样有缆车可以坐上上下下。当然有时候会通过缆车先坐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继续上升。例如在勃朗峰山脚的霞木尼(chamonix)就可以坐缆车到3800米处的Aiguille du Midi,然后再爬升1000m到达峰顶。

所以这里的第三种ski就是可以叫做ski touring或者Alpine Ski 或者randonnée. 特点是可上可下。上坡的时候雪鞋和雪板只有脚趾处连结,在陡坡处甚至可以调整跟的高度来减轻小腿的受力。上坡的时候雪板底下可以加上一块skin,和crosscountry的skin不一样,randonnée的skin一般都覆盖整块雪板。这种雪板的下山技术和downhill的技术基本上没差别,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由于是荒郊野岭,雪道不可能是平整的,可能动辄就会有个看不见的大坑小坑出现,没有一定的技术,最好不要尝试。瑞典有个大拿Fredrik Ericsson去年八月在K2下山时直接掉下1000m的山坡。

4. Telemark。是一种变种的雪板,挪威人发明的,Telemark是挪威南部一个省份。和touring ski类似,telemark也是可上可下。区别的是telemark在上升和下降的时候都只有脚趾部分跟雪板连结,因此又被称为free heel skiing,下降的时候比较特别的是要用到telemark转向技术。

5. Skins. Skin的作用在于上山防滑,由于skin可以实现单向防滑,所以增加的是下滑的摩擦力而对上升基本上没有影响。在坡度不太陡的时候,可以用上蜡代替。skin这个词来源于维京人发明雪板时主要用海豹的毛皮粘在雪板下用于防滑。

好了,技术贴到此结束,写得我累死了,呵呵。上一张图,Dynafit的板、固定器、鞋。太他娘的贵了。

DSC00923

勃朗峰2010年7月(4)大风,相拥取暖,登顶

下午到了Gouter,3800多米,开始出现高山反应,头疼欲裂。本来这次出来就不是非常in shape,以至于一直怀疑到底是高山反应,还是有些过劳累。

在Gouter这一夜真是难忘的经历。所有的床位全部都被各种登山者预定了,有真正来登山的,有只是来凑热闹的。最后在餐厅居然睡了三层。地板,凳子加上桌子,粗略估计在30平米左右的空间大概睡了40-50人。本来头就疼,耳边还不时传来罗刹人阵阵打鼾声。这一夜过得实在是,呵呵。

在等待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新朋友:Lucia Lopez,超级大牛,全球最年轻的攀登过卓奥友峰(Cho Oyu)的女性,独自一人登上阿空加瓜,爬过马特洪峰,明年4月珠峰。Anyway, 是个强悍女性。她曾经来过一次勃朗峰,上次因为天气过于恶劣没能登顶。这次老马识途,准备再战。Thomas和我本来不是特有把握要不要太早走,由于Lucia的加入我们决定第一个出发。

凌晨1点半左右,闹钟响起,我们开始整装。其实有没有闹钟也都差不多,我是基本上没睡着,真的是有高山反应,呵呵。来之前有人建议吃一些低剂量的安眠药,我走得太匆忙没来得及去Apoteket买,下一次去更高山的时候怎么也得acclimatize多些时间。

前面说过从Gouter到勃朗峰一路都是大冰川,路上会经过几个大冰裂,夜里行走一定要小心,那个要是掉下去就真的没了,走在最前面的务必要把头灯调到最亮。好几个冰缝后来下山的时候看着还挺慎人的。我们的速度非常快,走着走着就把我的高原反应走掉了,头完全不疼了,虽然跟正常比起来呼吸稍微有点儿小问题。不过正如天气预报的,大风。大风卷起的冰粒打在脸上非常疼,走在山脊上都每一步都得手杖或者冰镐插下去才踏实。不到两个小时我们从Gouter走到Vallot了。Lucia衣服还是穿少了,到Vallot的时候终于坚持不下去,在Hut停了下来。我基本上也是停下来超过30秒就会冻得瑟瑟发抖,这么着上了山顶也呆不住两分钟,而且这时才刚过3点半,以目前的速度走到山顶估计天也亮不了,于是决定在Vallot Hut等待天亮。

Vallot Hut就是一铁皮屋,入口和正常的门不一样,是按照冰屋的原理修建的,就是必须得往上走才能看到入口,目的主要是为了防风。我依稀记得我上半身进入建筑而双腿还在寒风中的那一刻的感觉,感觉两条腿和上半身完全是分离的,特别好玩。进去之后麻烦就来了,这个铁皮屋说白了就是一挡风墙,对于温度基本没什么帮助,估计外面的温度怎么也得零下20度左右,当我们在快速行进的时候虽然觉得冷可是还勉强能忍,一停下来就完全不行了。最后我们团团抱在一起互相取暖过了一夜,其实只是两个小时,但是当时的感觉却像是过了不知道多久。而且在停下来之后我的高山反应又开始出现,伴随着牙齿打颤的声音,那一夜还真是不好熬。

Anyway,我们就这样抱着过了一夜,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吃了一块巧克力又开始准备出发。刚起来那一下真想死,呵呵,跟冬天起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我知道起来走了之后肯定会更暖和。只是人一松懈下来就得花点儿力气重新振作。

走出Vallot,我们被眼前的美景镇住了,周围的白茫茫的高耸的山峰,那种给人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可惜我们基本腾不出手来拍照。大概花了1个半小时时间我们登上了顶峰。后面的路途除了大风基本上一起都还算顺利了。沿途看到一些状态不是很好的登山者,几乎是向导一路拖着上山的,呵呵。想想我们什么向导都没有而且是第一次来也登上了顶峰,不得不有点儿自豪感。

Gouter Refuge 拥挤得就跟大学食堂似的,呵呵

我们在Vallot Hut缩成一团

几经辛苦,终于上得勃朗峰!

Thomas & Chu, 带了件Student Competition的T-shirt上来,风太大,几乎拿不住。

漫漫来时路

我们就是沿着这冰川上来的,amazing,isn’t?

在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