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电影

不能移动在家期间,有时间干很多平时不太有时间做的时期。

开始写一个关于ski mountaineering的系列,继续写酒的系列,另外还补了很多电影。

来了个一周哈波连放,除了火焰杯搞得有点儿太过青春物语,其他都拍得真不错。

看魔戒的时候年纪太小了,除了甘道夫的长胡子基本上不记得演什么了。翻出霍比特人1来看了一眼,被剧情的弱吓到了。整个一系列的莫名其妙,不明所以,槽点太多,随意吐一吐。

1) 一帮人出现在哈比家里很没礼貌地随意大吃大喝,还逼人出去卖命,以adventure的名义。

2)矮人都他娘的太高了,高富帅,主要是跟哈比人站一起可能,甘道夫简直就是姚明 😀

3)一大帮人站在那个断树上面一直看领袖被人日也还行,所有人都跟那儿看,就哈比人一人上去独斗群狗

4)每次一帮矮人被人抓起来的时候都甘道夫出来放降龙十八掌拯救世界

5)goblin弄得有点儿过分恶心了,而且那只大的看起来好像troll的变种。

前天把云图翻出来试图再尝试一次,还是失败了。。我估计得有当年复习政治课考试那种精力集中三小时可能可以得到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想做的很宏大,但是是个total failure,6个无比平庸的故事合一起,成了难懂的灾难性的平庸,sigh。

可推荐的有华尔街之狼,有人评价是西塞克斯近20年最好的一部,我觉得差不离,跟华尔街1的水平可以比较。迪卡普里奥的销售之王的诠释很到位,stockbroker,Penny stock的50% commission,各种洗钱方法和商业运作,合法的和非法的。他比较失败的大概是没在瑞士弄个trust fund,which is just an account。至于嗑药那些,其实还是挺真实的。。如果要那样的高效运转,基本上很多人的最后都走上那条路,当然代价是会早死。

小黄人2也不错,minions的几首乱唱曲很赞,哈。

Moonrise Kingdom不错,可推荐。

Don Jon不错,可推荐

Butler一般,伟光正。

Elysium很一般,可不看

 

2013夏季攀登希腊最高峰奥林匹亚山(Mount Olympus)

夏天在希腊呆了一个月,顺便爬了希腊的最高峰,奥利匹亚山,传说中的希腊众神居住地,去瞻仰了一把宙斯 😉 还有传说宙斯会用雷击所有没有被允许的访问,lol.
这是一座技术难度不太高的山,但是希腊的各种神话色彩,给这个行程增加了不少乐趣。
之前看到dynafit的团队在冬季也用雪板跑过这个山,我来的时候基本上是最热的时候,某些背阳的山谷略有积雪,毕竟也是个小3000米的山。
夏天在希腊的小岛上bartending,想都来了,不爬座山不太符合我风格,于是就随意地规划了一下。

 

 

Mount Olympus基本介绍:
海拔2917米,希腊最高的山,虽然海拔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突起度(prominence)在欧洲是拍得比较靠前的。在希腊传说中奥利匹亚山是希腊众神的居住地,在打败北方的巨人(titans)之后形成的,荷马史诗里关于众神的描述很多是在奥林匹亚山发生的。山的顶峰叫做Mitykas,据说首次攀登是本地人在1913年完成的,这比阿尔卑斯难度高很多的山峰都要晚不少,原因部分由于希腊并没有那么多登山文化,还有一部分是奥林匹亚山几乎是终年烟雾缭绕,加上神话传说没有得到神的允许是不准进山的说法,就发生得比较晚。
路线规划
一贯的风格,基本上半小时搞定,搜一下地图附近的小镇,在读一下小镇的Wikitravel,再看一两篇summitpost的介绍,基本上就可以上路了。这里贴几张图
Athens-Litochoro
Athens-Litochoro, 先从Kos飞到雅典,在雅典机场租车,一路开到Litochoro,意为上帝之城的小镇。
map_olympus_east
map_olympus_east
这张是能找到的最好的总体示意图,我并没有住在litochoro镇里,而是住在下面海边的红房子里,出门就能看见大海,当然在kos呆了一个礼拜,已经对海渐渐无感。 从这个图基本上能看出来prominence这件事情,海拔2917,突起度达到2355米。2013-07-20 09.03.47Olympos satorini
还有一些细部图,如果有人想要给我留言吧。
Olympos
satorini
看了几篇网上不同的人写的游记,几方意见差异太大,有的说最少要过一夜的,有的说最少要一天就够但是比较demanding,还纠结半天要不要多备点儿时间。去了之后发现这事儿看来真的是应该没有advance的登山者来这儿,我从Prionia出发到顶峰Mytikas用了3个半小时,大概用7,8成的力气在爬。下降的途中到处跟人聊天,也花了将近3个小时,所以体力好的估计6-7个小时应该差不离。
说说路线,车能开到最高的点是prionia,海拔大概1100米左右。prionia有比较大的大本营,有参观和商店,从litochoro出发,顺着山路开到底就到了,错过的可能性不大。这段路开起来估计坐的人会很晕,各种发卡弯,最长的一个是六连发卡弯,特别想漂一把,但是视野太差,想想还是命要紧,哈哈。顺便提一下希腊语估计Google也不太懂,搜prionia是搜不出结果的,你就只能到了litochoro问问当地人,基本上如果从海的方向来,经过城里的大街右转再左转就可以捋着山路走了。
从prionia开始步行,基本上就顺着路走,就能到2100mi的refuge A,有个小卖部,也能过夜。这段路应该是花了1小时10-20分钟。休息15分钟,继续上升。就直奔Mitykas了。
2013-07-20 09.29.47
Litochoro城里的大路。

上山的途中

到了Prionia

 

 

仰望,是不是真有点儿神话故事雕像的感觉

到了Refuge A,有人扎营

 

Refuge A

植被开始有变化

 

 

 

 

 

 

 

烟雾缭绕

壁立千寻

 

 

 

 

 

 

 

 

奥林匹亚山是个很适合户外攀岩的敌方,虽然我对纯攀岩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学的那些也是为了应付登山过程中的需要。这个山的描述大概是some scrambling,quite a bit of exposure, 没有technical的部分。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的体能和基础。

 

 

 

站在顶峰 ;D

奥林匹亚山有56座主峰,其中最高的12座分别是希腊神话12个最主要的神仙的御座,这座山头叫stefani,是宙斯的御座(Throne of Zeus), 看起来很有气势。

一群希腊人

我眺望远方的山峰

 

Stefani again

 

 

希腊语,是完全看不懂,我的希腊语基本上仅限于Taverna, Gyros, Frappe, Mythos, 哈哈哈。

panorama

来时的路

panorama

 

 

 

 

回到refuge A

山脚下的小瀑布,水很甜,其实在灵山海坨这个也随处可见,哈。

下山顺便开车去了一个废弃的神庙

 

从之前那张图上可以看出,奥利匹亚山就在海边上,天气好的时候(which seldom happens lol) 可以直接看到海的。

下山的时候开车下来,停在路边拍了两张

 

这两天的小结,哈哈

希腊太奇葩,居然100多公里没有加油站的,最后开得都慌了,在高速公路上,把空调关了,车6档带速,保持在70-80公里左右开了大概有10几公里,终于看到一个前方5公里加油站的标志,感动落泪,哈哈哈。

 

小结:

装备:

基本上不太需要什么装备,穿个合适的鞋就行,因为在希腊带一个多月,不想把我笨重的登山鞋背来,想到反正也得打篮球,就把篮球鞋带来顺便登山了。其实这种碎石嶙峋的山,加上需要一定的climbing的,篮球鞋很适合,抓地力虽然比不上真正攀岩的鞋,但是比一般鞋都强很多,舒适度和不错,当年去贺兰山也是穿着篮球鞋去的,看了奥林匹亚山的描述和图片觉得可行,于是就带来了。当然常用的户外装备还是要带上,另外可以多背些水。

技术难度

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但是还是要fit,身体好的上下山估计6-8个小时的,但是看到很多写要过夜的,当然也未尝不可。最后一段路有很多exposure (可翻译成悬空?),需要手脚并用(scramble),但是没有真正的hanging的部分,有一道沟需要跳过去,其他就真没啥啦。

进入

litochoro是绝大多数人攀登的起点,最近的有机场的城市应该是Thessaloniki和Larissa,到了可以坐bus到litochoro,但是车次不多,我时间少就从雅典租车直接开过来了。

 

回雅典的路上不走E75走E90的话可以路过一个叫kalambaka的小镇,有个Meteora monastery. 六座建在悬崖上的东正修道院,希腊版的悬空寺啊!linkin park某专辑原来名字来源于此。建议如果到希腊中部可以去看看。

最后来张Kos照

 

冬季登顶北欧最高峰Galdhopiggen – 完结篇

没想到一下又隔了半年多,是说半年多来第一次有空么,没准儿还真是,anyways,写完未竟的游记吧,不过俩礼拜之前的食物中毒对我的下山最后事故的结论似乎有了新认识。

当天的风速非常可怕,山谷里测出的风速都有13m/s,山上就无法估计那个速度了。但是下山怎么都好说了其实。

最后一段的陡坡爬升我们把雪板留在坡下,因为太冷,脱下skins重新穿戴,加上补充能量大概花了得有小20分钟,冻成马了就。

这次下山的部分非常曲折,最后ended up in the hospital… 脖子上还给带了个套。

因为天比较黑,能见度比较差,下山的速度不敢太快,而且下去的适合就知道我的dynafit board peak下山不会太舒服,74mm的板子在这种半米深得powder里基本上只能坐着滑了。一不小心板头就会吃雪。

后来最终还是摔了一大跤,以至于后来出现的症状怀疑是摔跤引起的。

下山的过程可写的就不多了,只能说用细板子在粉雪环境真的非常undesirable,而且粉雪本来就不是我擅长的,以至于这个雪季下了决心决定把粉雪练起来,买了Dynafit的新板子huascaran,114mm!

Anyways,下山最后的一段路太苦了,整个身体完全乏力,后来基本上就做不出转弯的动作了,因为没力气转弯,基本上往前滑一段,到了路的尽头,倒着滑一段,如此反复,到了最后开始呕吐。。。根据我的高山经验,我的高反一般在3800m左右出现,Galdhopiggen这海拔还差得挺远,另外自己觉得体力不应该这么快耗尽。于是摔跤+呕吐,于是就浮现除了脑震荡这个词。。。

多亏了Alex,要不是他,估计就折了。。乏力的感觉真的很可怕,边滑边吐的感觉真的很可怕,吐出来还是红色的感觉更可怕,还记得上升的第一段是最陡的一段路,倒着实在没法滑了,最后拼了一把,一咬牙冲下去了,到山谷里的时候基本上瘫在地上完全动不了了。

一想到有脑震荡的可能性,问了救护车,最近的医院在2个小时车程外,最后从一个小时车程外的镇上叫了辆taxi,也造就了我这辈子最贵的一次打车经历,突破了土耳其那次。3500多挪威克朗,按当时的汇率差不多4000人民币。。。基本上够买国内到欧洲的来回机票了。。

 

 

滑雪下山

很深

后面的照片基本上就都黑乎乎的像这样,没啥好传了。

 

再传几张另一台相机的照片

 

风,雾

陡坡雪板爬升考验技术和体力

 

午餐挖的避风小雪洼

看到这样的snow field一定要小心,一定不要走出能看得到得岩石的部分,因为有可能整个雪块只是悬在空中的,受重之后雪块和岩壁分离整个掉下去的可能性很大,那就神仙也救不了了。

下山途中玩儿起来!

 

Ski poles fencing, pretty cool, ain’t it ;D

 

后记:

出租车拉到4000块车程外的城市,当地的医院没有设备,连X光都拍不了,值班的医生觉得脑震荡这个事情比较严重于是又用救护车把我运到离医院往东又是2小时的车程,在车上还是猛吐,另外救护车大哥给我抽血的时候一扎针我的血居然直接喷出来了,哈哈,喷的到处都是,太刺激了,大哥说也不知道为啥血压会这么高,一路折腾凌晨时分到达Lillehammer的医院,lillehammer之前是办过冬奥会的,奥运会专用医院,一看我这4小时车城外拉过来的,各种检查,基本上敲遍了摸遍了我身上各个关键,然后各种左边按一下,右边压一下比较哪边感觉比较疼什么的,基本上没太大问题。第一个医生建议不然直接上MRI,传说中得核磁共振,或者弄个CT。我说不然再观察观察不行再说,这个东西毕竟对身体还是不好,他同意了。然后后半夜又检查了一次,感觉好像是没啥大问题,我说那CT什么的就免了吧,医生同意,说但是要至少留院观察24小时,以策万全。我说我下午有奥斯陆的火车要赶。最后签了一个自愿要求出院的免责声明,就走了。医生嘱咐三个月内要是感觉有任何不适,请联系你们自己本地的医生。

可以评为本年度最刺激的照片:D

抽,抽,抽,抽血

Lillehammer 的医院病房真美。

医院的停机坪

自拍一张

Lillehammer医院留念一张!

Home sweet home,坐上回家的地铁。

补充:直到两个礼拜钱人生第一次食物中毒,那个四肢无力加吐到死去活来的劲儿,忽然间觉得好熟悉的感觉,似曾相识,huh?现在心中基本肯定当时应该不是脑震荡,食物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大。Anyways,最后安全归来,并添加了人生第一次救护车,第一次脖套,第一次打车4000,各种经验,这就是人生,不是么!

I took my love and I took it down

I climbed a mountain and I turned around

And I saw my reflection in the snow covered hills

Till the landslide brought me down

Oh, mirror in the sky

What is love?

Can the child within my heart rise above?

Can I sail thru the changing ocean tides?

Can I handle the seasons of my life?

冬季登顶北欧最高峰Galdhopiggen – 单反篇

之前一篇文章发了所有的iphone照片,这篇放真正的相机照的吧,但是因为都是旅游头,锐度就都很一般。而且后来发现因为很多照片戴着雪镜照的,测光完全瞎了。。哈哈,凑合看吧,经验最重要!

从Spiterstulen出发,下了一冬天的雪,陡坡上裸露的岩石,看起来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穿上冰爪,背上雪板,开始攀登。

出发啦不要问那路在哪儿。

第一段大陡坡上升,只能用冰爪,雪板背在背上,经过的前一日的大风,今天的雪实了许多,走起来相对容易了一些。

埋头走路

山的美只有站在眼前才能真正感受。

一路上升

小憩,伸个懒腰,抝惨了 😉

喜欢这张,在整理什么的感觉

Traverse a big snow field.

小回眸~~

太屌的逆光

Ski in climbing mode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不是约好的,但是我们的动作好整齐

我逆着光,却看见。。

We all look small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Snow gets hard as it elevates, that makes it easier for climbing up. Also you can see the wind blows the snow powers up.

没对上焦

Alex的雪板,movement skis, 瑞士牌子

很像飘在雪上的感觉

feels like floating on the snow 😉

魔戒?

风太大,戴上了方巾,SSE的同学应该都认识这块方巾,Jagermeister赞助的October Fest, 哈!

中午吃饭,挖了个雪洞,不然停下来2分钟就冻僵了。

峭立悬崖,独自无言。

魔戒再现!

GoPro 第一块电池在这里告罄。

Fighting again the super wind

Getting tougher

风雪中,视野越变越差。

我,真正的魔戒,哈!

上升一些,视野又稍微恢复一些

太冷了,脸上露出的每一寸肌肤都受到暴风摧残。

那人,那山。

焦外一张

冻成马了。。

以为是顶峰,结果上去了发现要先沿山脊下降再上升,崩溃。

小小整修准备再上升。

后来发现好多照片黑成马了,是因为戴着雪镜照的。。。TAT, 一拿掉雪镜,照出来的色彩是如此鲜艳。。。

Alex的脸依然冻得胡子全部都结冰了。。

我把小脸藏得挺好 ;D

天气变得很诡异。

看背影有点儿倦了。

Beni, the demon, 哈哈!

耶!

据说夏天是个cafe… 冬天整个被埋了。

最后一段路真挺陡。

冻成翔了。。应该留胡子来的,还能保护一下。。连脸上的汗毛都冻上冰了。。

他们在自拍!

Galdhopiggen 顶峰,三人合照,真是不易。我们仨share了一壶whiskey 😉

峰顶的标致

下山时间到,下回继续!

Whiskey简介

开始写Whiskey之前,调了一杯Rusty Nail, 略应景。Scotch用了高低地交界的glengoyne, 很特别,蒸馏在高地,成熟在低地,但是是低地whiskey的特点,清淡,无烟熏。Drambuie是一种single malt和药草,蜂蜜和香料做成的甜酒,主要的base还是whiskey。

Recipe: 4.5 Scotch + 2.5 Drambuie, build with iced cubes, server on old-fashioned glass, garnish with lemon twist

Rusty Nail

Whiskey其实好写又难写,好写是因为整个行业非常well developed,难写因为派别种类太多,虽说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具体到某个whiskey的味道,还是很难具体描述。

这一节先写whiskey的起源,分类和制作工艺。

关于whiskey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出现,源自巴比伦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蒸馏香水,后来演变成whiskey。最早的文字记载的酒精蒸馏是阿拉伯人在9世纪才有的。起源这种东西大家都说不准,在这里就不深究了。值得一提的是whiskey这个词来自凯尔特语,另外和所有其他的基酒类似,在拉丁文里都被称做aqua vitae, 英文是water of live,生命之水,嘿。
本来应该是先说制作工艺,再说分类的,可是每个流派(主要是按国家分)都有自己的特色制作工艺,自然也就产生了自己的分类系统。所以在分类这一部分,先按照产地分类,在具体描述每个产地根据制作工艺又有更细的分类,在whiskey生产大国,例如苏格兰和美国,基本上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从原料到工艺都作出不同规定。
维基百科里列出的产地就有13种,但是我在这里只介绍以下几种目前最大的几个流派(产地),
  1. Scotch whiskey:
  2. Irish whiskey
  3. American whiskey
  4. Canadian whiskey
  5. Japanese whiskey
1. Scotch Whiskey.
苏格兰的whiskey系统应该是世界上最明晰的分类并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说他明晰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苏格兰的分类系统最make sense,美国的那种straight和非straight whiskey我觉得并不是很make sense.
说道whiskey,有几个关键词很多人天天挂在嘴边,但是知道其具体含义的是少之又少,single malt, blended, smooth, smokey, etc. 在中国国内比较流行的Johnny walker,chivas之类的也算是关键词吧,后面也可以顺便提一下。我打算从这些点衍生到面来介绍一下whiskey的系统。
先从single malt开始,single malt这个词主要是根据whiskey的原料来命名的,whiskey一般是谷物酿造成的,最常用的原料有小麦,玉米,裸麦,稻米和燕麦。这里就不得不稍微提一下whiskey的制作了。首先解释一下malt这个词,直译中文叫做麦芽。谷物浸泡在水中就会发芽,发芽会产生酶,将谷粒中的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迅速地加热干燥所产生的产品就叫麦芽。工业中一般多用大麦,当然也有用其他谷物的。
whiskey制作五个比较大的步骤:淀粉酶产生(malting), 淀粉糖化(mashing), 发酵(fermentation), 蒸馏(distilling), 陈化(ageing)。
淀粉酶产生(malting)
在开始发酵之钱有两道工序,第一步是产生淀粉酶(malting),一般是将各种谷物的混合加上大麦泡在水里直至发芽,一般是几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就产生了把淀粉分解成糖分的淀粉酶(anylyse)。发芽后放入炉子进行烘干,这是一个对wiskey的味道影响很大的过程,苏格兰的whiskey跟其他的国家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在这个步骤体现。因为在烘干过程中加入了泥炭,大部分的scotch带有浓浓的烟熏味,也就是所谓的smoky。

淀粉糖化(mashing)

第二道工序是淀粉糖化(mashing). 把第一步得来的混合谷物碾碎再加水,这次加的是50度左右的热水,大概几个小时的时间,其中的淀粉就会融化且慢慢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糖。在糖化完成后,含糖的液体(麦芽汁,wort)被分解的谷物残渣中分离出来,进入下一步,发酵。

发酵(fermentation)

发酵是把糖分转化成酒精的过程。whiskey的发酵一般在巨大的容器中进行,最大可以有45000升。容器一般是木头制成,但是一些比较现代的方法也有放在不锈钢的容器里发酵的。发酵完成后的液体的酒精浓度一般在7%-12%之间,取决于发酵时间的长短。这里顺便提个小知识,发酵得来的酒精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超过15%的浓度,为什么呢,因为酵母所能承受的最高酒精浓度是15%,超过这个值,酵母就死了。所以市场上一般能见到的最高度的发酵酒(葡萄酒)一般在13.5度。比利时很多啤酒酿造厂也有出产10-12%的啤酒,国内一般是买不到的。

蒸馏(distillation)

蒸馏技术的出现是酒精度能够大幅提高技术保证。whiskey主要的蒸馏技术有两种,单次蒸馏(pot-still) 和连续蒸馏 (coffey-still)。这个翻译算是意译,无法直译,英文中前者是以蒸馏容器命名,后者是以连续蒸馏的发明者爱尔兰发明家Aeneas Coffey的名字命名。用单次和连续两个词主要是根据蒸馏的过程的区分。中学的化学课本都提到过蒸馏和萃取,在学习酒知识之前,其实已经把当年学的化学知识基本上都还给了老师,唯一记得的就是蒸馏是物理变化。在这里提一下酒精蒸馏的基本原理,前面提到发酵之后的液体酒精浓度大概7-12%,蒸馏的作用就是把酒精浓度提高,原理非常简单,通过加热液体把其中不同沸点的物质分离开来。在酒精蒸馏中,酒精的沸点是78.38摄氏度,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假设我们把炉子加热到78.5度,那么酒精就会气化蒸发和水分离开来。下面贴了一张示意图,是实验室的蒸馏示意图,凑合看,原理是一样的。15是发酵后含低酒精浓度的液体,用炉子加热至78.5度(上面的温度计用来控制恒温),通过5(冷凝管)把蒸发的酒精重新液化,在8当中就搜集到了浓度较高的酒精。原理简单,但是其中的工艺经过数百上千年的锤炼,早就了各国风格各异的whiskey。蒸馏应该算是whiskey制作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从英文中一般的烈酒酿造厂都叫distillery可见一斑,而且一般的distillery都有专门的所谓蒸馏师(distilling master)。

说了半天蒸馏的原理,提一下关于whiskey蒸馏的流程一些特别的地方。蒸馏师除了控制温度,最重要的工作工作可以称之为“掐头去尾”。蒸馏的结果(图中8), 在酿酒中分为三个部分: 头部(head), 心脏(heart), 尾部(tail). 所谓的头尾主要区别在于酒精浓度,由于刚开始蒸馏的时候蒸发出的主要是酒精,所以浓度比较高,可达到83%,但是一般这里面含有比较难闻的气味,所以一般不直接使用,而是和剩下的尾部融合,再进行新一轮的蒸馏。随着蒸馏的进行,“心脏”部分产生,一般在70%左右的浓度,取出作为whiskey。然后剩下在蒸馏瓶中的低酒(low wine)一般被称之为尾巴(tail)。尾巴和头部融合进入下一轮的蒸馏。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70度,而不是一般市场上看到的40度,很简单,因为这些40度的酒是混合过得 ;D, 混合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造价便宜,另一个是有不少国家的法律规定酒精含量不能超过40%, 哈。

这里可以提一种特殊的whiskey叫做cask strength,美国人叫Barrel proof,直译酒桶强度,意思就是蒸馏完之后进入木桶进行陈化完毕直接开桶时候的强度,一般在酒精度在60-65%之间,尝过几款cask strength,非常烈,感觉很赞,后面可以写一篇关于cask strength的不同喝法。

陈化(Ageing)

陈化的概念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一般装逼必备的台词是我这个是XX年的酒,但是具体是什么意思,估计知道的人很有限了,当然基本上越老的越贵这个是差不了太多。

陈化的过程基本上是whiskey的品格行程最重要的时期,品格主要是气味和颜色。陈化的时间短则2,3年,长则2,30年,记得前两年一瓶glenfiddich的50年single malt拍了一瓶将近10万美金。可以说陈化是所有牛逼的whiskey背后牛逼的秘密所在。

陈化一般在木桶里进行,橡木桶居多。在成熟的过程中,桶里的whiskey会挥发一些酒精浓度,但同时会吸收了木桶的香味。例如用老雪莉酒桶陈化的whiskey会带有一些坚果的香味。也有人认为陈化过程中地理因素也是影响风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海边或者岛上陈化出来的whiskey和内陆地区就有很大的区别。

苏格兰地区规定Scotch必须至少陈化三年,才能被称为whiskey。美国的bourbon则要求两年以上的陈化并且必须用新橡木桶来进行。但是一般的市场上销售的whiskey都远远超过3年。

这里有一个概念要弄清,whiskey的成熟只在桶里进行,在瓶子里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所谓的若干年份的whiskey指的是蒸馏完入桶到装瓶之间的时间。装瓶的时候一般根据强度需求勾兑不同的whiskey或者蒸馏水。瓶子上标的年份必须是所有参与混合的whiskey当中年份最短的一个。

这一篇断断续续写了好久了,今儿好不容易能完结一个章节,回头继续。

 

 

Sailing journal summer 2013

坐在Kos去Rhodes的船上, Blue Star Ferry.

碧海蓝天和船舱,耳机里传来的是fool’s garden, lemon tree. I wonder how, I wonder why, but it’s just another sunny afternoon. 不过说实在在希腊一整个月,几乎没见过云,只有蓝天和消失在地平线的朦胧。

今年算是很久以来很彻底的vacation了,一整个月几乎和正常工作的routine断线,除了处理了几个比较紧急的case,走之前交代如果有急事,请发完邮件发条短信提醒,附上大致关于什么事,什么时候需要结果,这样的vacation才能算是真正的放松吧。但是经过了近一个月的relaxing,现在反而有点儿迫不及待回去大展拳脚的感觉,嘻。

Kos是个非常诡异的地方,或者希腊整个国家现在一团糟,Greece is just a mess now. 来之前以为希腊会跟08年冰岛破产的时候一样,物价瞬间减半,没想到实际情况完全是相反的,物价基本和北欧差不多,甚至还更贵。在一半的有工作的人里面,大家一个月只能挣4-500欧元,汽油价格比瑞典要贵15%-20%。水电费一年涨了三倍,强制税点居然提高到48%,(不确定是否100%准确,但是大概差不离),而且是针对所有有工作的人。希腊政府大概是走投无路了吧,不相信他们不明白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逼着所有人working under the table.

Kos岛是个纯粹的party island,当然跟我处在的环境也有关系,bartending 永远是欢乐的一群人,但是Kos把这种疯狂的party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具体的不形容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回忆的,但是生命总是间或或者至少曾经需要一段这样荒诞而疯狂的旅程,回去之后该是收心养性么,呵。

比较牛逼的是有W的身份,在岛上几乎半数的餐馆酒吧可以半价吃喝,这一个月顿顿胡吃海喝,身体里的酒精浓度估计24/7不适合驾车,哈。一整个月只记得有一天是完全不沾酒的,想想也好笑。

不过这个月让我将来弄个酒吧的想法离实际近了很多,对于酒吧行业的运作,和调酒本身的功力都有质的提高,但是现在还不是all in 的时候。

写这个的时候,忽然发现zhu.se 还是没修好,回去把博客弄好再发这篇吧。

对于酒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这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酒酿造的基本知识,已经最常见的各种酒的基本酿造工艺原料,掌握了各种酒的特点。Whiskey, rum, vodka, gin, tequila, liqueur, wine, champagne, brandy, beer, 每种类型的酒大概都尝了4-50种,并经过系统的比较和梳理,现在站在酒店(卖酒的店),心中有一副完整的地图,每种酒的特点,味道,类型,产地,喝法会跳入脑海中,这种感觉真好。过段时间针对每种酒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趁着现在新鲜热辣的回忆,可以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

  1. Whiskey
    1. 起源,分类,制作工艺
    2. Scotch whiskey: 可以从分类和产区写一些东西。关键词有malt whiskey, grain whiskey, blended whiskey. Highland, lowland, Islay, Campbeltown, Spayside.
    3. Irish whiskey:Aneas Coffey, Jameson, vatted malt, triple still.
    4. American whiskey: bourbon, Tennessee whiskey, straight whiskey, American blended.
    5. Canadian whiskey
    6. Japanese whiskey
  2. Rum
    1. 起源,制作工艺,原料,分类,
    2. premium rums
  3. gin:
    1. 起源,制作工艺,原料,分类
    2. favorite brands
  4. vodka
    1. 起源,制作工艺,原料,分类
    2. favorite brands
  5. tequila
    1. 起源,制作工艺,原料,分类
    2. premium brands
  6. liqueur
  7. wine and champagne
  8. cocktail
  9. beer

这个工程庞大,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先挖坑,到时候填吧。

船到Rhodes, 把自行车也带来了,随意逛逛好了, let’s stroll around the island!

北欧最高峰格利特峰(Galdhopiggen)冬季登顶

成功冬季登顶了北欧的最高峰Galdhopiggen(2469m),位于挪威中部Oppland省的Lom市。对于城区人口只有1000人的地方,中国的大部分村庄应该都比这多几倍。

回来几天,整理一下这次旅程。这次行程最后比之前预想的艰难也精彩一些。之前计划的行程在这儿http://www.mafengwo.cn/i/1110705.html。

摄影摄像器材:

D300, 18-200

7D, 18-135

GoPro Hero 2

iPhone 5

 

3月1号上午八点半的火车从斯德哥尔摩出发,前一天晚上晚上9点多才下班,刚从国内出来还保持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定了上午4点半的闹钟起床开始收拾。最后还是把Nex 5给忘在家了。

 

装备大概如下:

帐篷:TNF Mica 12,雪地真的不太适应,不过垫子和睡袋够给力勉强能用。

睡袋:Marmot Never Summer, Comfort -18, extreme -37, 650 充绒的。

睡垫:Exped SynMat 9 Deluxe

大背包: Haglofs oxo 80L

小背包:Black Diamond 18 L,有点儿太小而且只有雪板固定带,用来装冰镐不太好,考虑换Osprey的一个。

炉灶:MSR Rocket, Primus 的高山气和锅。

手套:Hestra的GTX外套,Black Diamond内套。

冰爪:Camp的飞攀冰轻型冰爪一副

冰镐:Camp,hiking长冰镐,不适合攀冰,但是徒步和ski mountaineering非常合适

绳子:35米冰川用的绳子一根

Harness:一副black diamond的Type C,超轻款的。

内置睡袋:Osprey 3L

头灯:Petzl

地图:Kartbutiken 的Galdhopiggen地图一张:1:25000,Silva地图袋子。

指南针: Silva Expedition 4

相机:Gopro 2, iPhone 5,Nex 5忘带了。。

雪板:Dynafit Broad Peak + Tlt Speed Binding

Skins:Dynafit雪板专用skin

雪杖:Leki 的两截式可调雪板,加大雪轮

头盔:Giro

雪镜:不记得具体参数了,应该是50左右。

还有很多吃得就不写了。

 

 

打包前

 

打包后。

 

目的地是Spiterstulen,如果全走公共交通,基本上是6小时火车,六小时大巴,六小时徒步+Cross country.在从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的火车上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定Hertz的车,最后在决定要定之前,给Spiterstulen的木屋打了个电话,说当天晚上他们的一个staff也刚到,应该跟我在同一班bus上。于是立马决定不开车了,一个人开小车进入数米积雪的山区是条不归路哈。

 

 

8:29,火车从斯德哥尔摩出发,14:30到奥斯陆。

15:30,大巴从奥斯陆出发,22:30到Lom。

到达Spiterstulen的营地,已经11点半,当然比步行的solution已经是要快上5,6个小时,哈。而且在零下15度的半夜徒步6小时真的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P。

 

本来是准备第一晚扎营,到那儿下等黑火,营地要走到比较远的地方,于是就决定在Spiterstulen的木屋住下了。淡季价格550 Nok,含早餐。很凑巧的是3月1号当天是他们冬天之后第一天对外营业的日子,其实他们也没准备好,最后睡了他们的staff room。

 

 

耳机里正好shuffle到亡命之徒,觉得歌词很应景,截了张图,lol

 

 

 

在车上给Mikael发了条短信,本来我们要一起去的,结果他出差太多,家里女人不让出门了,哈。

 

 

 

 

 

地图,指南针,GoPro,火车上。

 

 

 

奥斯陆bus terminal等大巴,上车直接买票的,可以用信用卡。

 

 

上了大巴

 

透过车窗那蓝得令人发指的天

 

开着开着,天就黑了

 

 

 

坐前面的一个女生,6小时的车程,大概打了3个半小时电话,跟男友分手,各种I don’t have anything to say to you, 各种you know what, you don’t even care, I don’t don’t care any more either. 然后又开始提过去的琐事,然后挂电话。然后对方打来,继续接,继续同类型对话。人大概都是纠结的吧,哎。听得我觉得很感慨总之。

 

 

 

 

 

 

车停在一个地方休息,叫做Sinclair,是很多年前一场战争的遗址,I probably wouldn’t care who Sinclair really was, 但是留下了一些很fancy的东西,看着觉得很带感。

 

分割线,3月一号结束。

 

 

 

 

 

—————————————————————————————-

3月2号天气不太好,阴天,能见度很低,而且大风,木屋附近风速仪显示大概13m/s,几乎接近7级的风了,而且上了山肯定风会更大。于是决定当天不登顶,在外面做些适应性攀登,在户外呆了4个小时。雪太深了,积累了一个冬天的雪,很多地方踩着雪板都能陷入小半米深,靴子就直接整条腿陷进去了。差不多下午3点就回来了,在屋里呆着,晚上用了木屋的桑拿和游泳池。是的,这家木屋居然有个室内游泳池。说说Spiterstulen的木屋,消息来源自Bjorn,现在是木屋的第七代传人。这个木屋始建于1650年左右,从1850年左右开始开放给游客,Bjorn是从时候开始的第七代主人,现在自己同时是个厨师,有个四个儿子。尤其是冬天,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日子,隔几天开车进“城”一次,那个城就是1000人口的Lom,呵。

 

 

 

 

丰盛的早餐

 

 

 

在这样的地方吃早餐,感觉心都化了,世外桃源,窗户外面就是一幅极美的水墨山水。

 

 

 

 

 

雪里的腿,腿里的雪,总之都是雪。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大致就是如此的感觉吧。

 

 

 

 

 

 

 

晚餐:Roast beef, potato pancake, cauliflower, salad, with ice cream for dessert, 在山里从来没有过这么fancy的dinner,呵。

 

 

晚餐后桑拿半小时,游了两圈,这一天过得充实极了,哈哈!

 

然后带着一身的热量出去把帐篷搭了起来,风太大,大概20分钟才把帐篷搭起来。

 

3月2号结束

 

——————————————————————————————————————-

3月3日, 晴转多云,大风

 

 

 

上午起来帐篷外的背包是这样的

 

 

煮了两包海鲜面,吃了一个冻橙子,哈。

 

 

到木屋来和Alex和Beni集合,整装待发。

正式介绍Alex和Beni出场!第一天回来只好觉得很没把握一个人登顶,和原先估计的差别较大。后来晚上碰到的两个瑞士人Alex和Beni,他们白天也尝试了,也没有成功登顶,于是一商量决定第二天我们结伴。这两个大哥经验太丰富,Alex是skier,登山用的是marker的binding系统,Beni是snowboarder,用的是splitboard,之前只听说过有splitboard这种东西,第一次看人用。就是把snowboard拆成两半,上山的时候用,下山的时候再把两个一半合起来就变回snowboard,binding系统也是可以调整高度的以适合爬升的坡度,我用的是dynafit的binding系统,据alex说,安全系数比marker的要低一些,当然重量是优势,他之前也是用的dynafit,但是现在改了。但是从我的装备大概也看出来了我走的是轻薄路线,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装备都是能轻尽量轻。后来发现我们是ABC组合,Alex,Beni,Chu,哈哈。

 

Beni的雪板技术应该是我见过的真人里面非常牛逼的了,可以在野雪的山坡做backflip,非常惊人,哈。可惜下山的时候能见度太低,不然拍几条效果应该很棒。

 

好了,准备好迎接最精彩的部分了!

 

 

一早起来看见这样的天气,觉得运气也未免太好了。

 

 

Alex

 

 

Beni

 

 

 

 

 

 

 

Chu

 

第一段的上升比较逗,基本上只能靠冰爪,雪板上不去。顺说说冬季登山的三个基本组合。

最陡的坡boots+crampons,

次陡的坡Ski+ski crampons,

稍缓的Ski + Skins。

当然你也会看到有人穿snowshoes一路走上去然后滑下来的。

后面就不废话了,传图

 

 

Alex行走中。

 

Beni行走中

 

雪地小憩

 

 

iPhone都能拍出这样的照片,可见是有多美。

 

 

Look at these photos, absolutely breathtaking.

 

 

 

分享个经验,上山的时候沿着有石头的山脊(ridge)走,一般雪会浅很多,而且冰爪也可以直接行走在裸露的岩石上。

 

 

 

 

照片看起来好震撼。

 

 

 

 

 

 

 

 

魔戒1

魔戒2

 

 

嗯。。

 

 

 

 

 

 

 

 

iPhone的照片发差不多,明天接着发图。

 

 

 

 

 

看起来像是在思考啥?

回头接着写。

冬季登山器材和技巧 (一)

本文介绍一些基本的冬季登山需要的经验技巧和器材装备。当然,对于夏季登有雪线以上的高山也大多适用,区别只在于用不用滑雪板上下山。

个人比较喜欢喜欢徒步(hiking)+登顶(summiting)+一定程度的攀爬(climbing)组合而成的路线,有些相对复杂的线路在climbing的部分有攀岩(rock climbing)和攀冰(ice climbing)混合的路段。

关于装备品牌,对于相对初级的装备,不做太多介绍,大厂出的基本上差不了太多。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我着重推荐一些我自己用过的或者朋友用过评价好的,大部分是比较高级装备,高级并不是指比较贵,只是区分环境不同需求不同而已,例如能做-20度Comfort睡袋的厂家其实不多,有时候不是技术问题,一般有这方面需求的山者大抵不会买一个自己不信任的牌子。很多顶级的牌子一般人不会涉猎,也没必要用到,例如Hilleberg的帐篷和Western Mountaineering的睡袋。

装备列表

1. 大背包

  • 60L以上的背包都算得上大背包,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选择合适的大小,一个基本原则:装载重量不要超过自重的三分之一,例如一个自重75kg的人背包重量最好不要超过25kg,当然极限情况是有例外的。
  • 大背包品牌我推荐瑞典的火柴棍(Haglofs)和加拿大的始祖鸟(Arc’teryx),前者背负系统非常优秀,性能出众,外形设计充满北欧风格,简约好看。始祖鸟这个牌子从诞生起就以用料真出名,在技术上也比较激进,他们家的背包最突出特点是重量比其他的都要轻上不少,价格比其他大牌大多还要贵上一些。当然The North Face之类的大牌做的产品也都很不错。
  • 我现在最常用的是一个蓝色的80L的Haglofs的OXO 80.
  • 价格:一线品牌的大包正价价格大概在2500到3500之间。

Image result for OXO 80

 

2. 小背包

一般的登山路程会包括一天的登顶返回,一个30升左右的背包足以应付这样的行程。

小背包的选择范围比较广,推荐的品牌, 除了火柴棍和始祖鸟,Osprey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家的30L以下的包做的很不错,造型漂亮,功能齐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50L以上的包的外形完全无语,虽然我相信性能应该不差。Black Diamond有一些小包做得也不错。另外Dynafit的雪板包那个销魂的挂雪板的钩子非常棒,还有BCA,ABS, Snowpulse做的雪崩专用气囊包。ABS Vario系列有30和40升,出去气囊和充气的canister外,很够应付day trip.

价格:基本上30升左右的在1000 – 2000之间。那几个雪崩气囊包的价格大概都在6000 到 10000之间。

贴一张ABS雪崩气囊包的图,帅气极了。

Image result for abs avalanche backpack

 

3. 鞋

先分清一个概念,比较习惯大家把爬山的鞋称作登山鞋,但是英文的climbing shoes基本上是专指攀岩用的鞋子(rock climbing shoes). 而一般意义上走长线的的英文称作hiking shoes/boots. 直接对应中文就是徒步鞋。走长线我一般穿过踝的靴子。这里不讨论超级高山靴。

鞋需要几个基本的性能:

  • 防水透气,基本上材料找“真皮+Goretex”的就行。
  • 硬度够,硬度够是要对脚底和脚踝都有很好的支撑。徒步靴走平地肯定是不如一般的低帮鞋子或者跑步鞋舒适,但是在山地和你身上背着20公斤大包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他们的作用了。如果你是第一次购入很大的徒步靴,先穿着磨合至少一两次再走长线。
  • 牌子:我用的是Meindl, island pro, 推荐
  • 价格:价格在3000块左右,寿命怎么也在15年以上,假设每年两次长线

Image result for Meindl, island pro

4. 衣裤

衣服和裤子分三层,贴身穿的(underware),中间层(mid-layer),和外壳(outer shell). 其中外壳就是中文户外界说的冲锋衣,冲锋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其实不大懂,但是中文感觉对上衣的描述有点儿词穷,jacket就直接翻译夹克了,大概因为咱们200年前穿的都是one piece吧,哈。

  • 贴身内衣主要的性能是透气排汗,棉质的衣服是最不好的选择,因为吸汗之后不容易干,比较常见的材料有羊毛和Coolmax等。
  • 中间层的衣服主要的性能也是排汗,一般的中间层是抓绒衣, 但是也有人把软壳(softshell)当中间层穿的,比起正常中间层,软壳多了防风防水性能。
  • 外壳,所谓的冲锋衣,主要的性能要求:防风,防水,透气排汗。最常用的面料是Gore公司生产的Gore-Tex材料,简称GTX. GTX的面料水蒸气分子只能单向运动,身体的汗可以向外排出,而下雨却淋不湿。市场上常见的GTX有三种Pro Shell, Performance Shell, 和Paclite shell,分别是三层,两层和一层的压胶。Paclite的单层压胶有时候会觉得不够用,而Pro Shell一般穿起来很硬(rigid), 舒适度不够。除非走那种连续暴雨的线路,我一般穿Performance Shell. 软硬适中,性能足够。以上三种统称硬壳,软壳可以解释成是略带防风防水性能的抓绒衣,或者是防风防水性能比较差但是很舒服的外壳。
  • 裤子,跟衣服没啥根本的区别。但是多一些种类的变化。
  • 牌子:大厂做的带GTX的的外壳其实都很棒。因为用料的精致和做工的程度,始祖鸟在外壳界基本上处于无敌的地位,但是价格也很无敌,呵呵。
  • 贴身内层品牌: 瑞典的Craft是专门做户外内衣的,其他大厂也都有出。
  • 羽绒服另开一小节

5. 袜子

最好的袜子一定是以羊毛为基本原料的,现在最流行的羊毛是merino wool,是一种澳大利亚特产的绵羊毛,然后根据用途的不同加入其他不同的材料,基本上有尼龙(nylon), 莱卡(Lycra)或者其他弹性面料。

  • 长线徒步一般穿两双袜子,里面的一双薄羊毛袜,外面一双超级厚的羊毛袜。
  • 袜子什么时候都不嫌多备一双。
  • 品牌: 现在穿的都是Smartwool, 徒步袜子和雪靴袜子都是他们家的。
  • 滑雪的雪靴穿的袜子需要略微过膝,至少要长过雪靴本身高度,不然长时间滑雪下来,小腿那道卡住的地方会很疼。

6. 手套

手套的种类太多了,攀岩,骑行,徒步,滑雪。冬季运动手的保暖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基本的思路也跳不出跟衣服一样分层的概念,内手套,外手套。外手套基本上把服装的中间层和外层合为一体。现在很多内套都做得能摸iPhone了,个人觉得很有用,哈。外手套一般有一定程度的防水性能,Gore-tex和很皮是比较常见的材料,填充基本上是羽绒的或者一些新的人造纤维。

户外的手套世界上最好牌子应该Hestra,无论从专业度和产品线的广度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们甚至有几款带加热功能的手套。

价格:好的手套大概在1500左右的价格。

Product image for 31460 Army Leather GORE-TEX®

认真写点儿东西还是很费时间,分个段好了,有空再接第二篇。

 

 

Galdhøpiggen climbing and skiing

Time for some exciting backcountry skiing in Norway, and climbing the peak of Scandinavia.

Wait, how high is it? 2469m. Not the highest mountain one might come cross, but pretty sure it’s gonna be lots of fun!

Routine:

Stockholm – Oslo – Lom – Spiterstulen – Galdhopiggen – Lom – Stockholm

Dates: 2013-03-01 to ?

March 1

1) Start the trip from Stockholm, taking train to Oslo

2) and then take the bus to Lom.

3) Cross country skiing from Lom to Spiterstulen. (34 km)

Aim for reaching the Cabin named Spiterstulen at night.

March 2 – 3
Try to summit on March 2nd or 3rd, depending on the weather.

Ski up and ski down.

March 4
Trip home booked on Monday, March 4, but rebookable, just in case might need another day in the mountain.

Useful links:
Bus from Oslo to Lom: http://bestilling.nor-way.no/
Cabin Spiterstulen: http://www.spiterstulen.no/en/
Galdhopiggen: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ldh%C3%B8piggen

 

 

Timetable: bus from Oslo to Lom.

 

 

Map, 1:25000, 1:50000

 

土耳其旅行 (二)

上一篇距离现在都已经3个多月了,季节也从夏天变成了冬天,还是完成土耳其的记录吧。

由于票订得比较晚,又是旅游旺季,最后去土耳其的机票花了4000多块,比有时候回国的票还贵了。

坐瑞士航空在苏黎世转机,需要出关。瑞士机场过关效率实在是低得不行,目测大概150个人左右,只有一个人在窗口工作,最后大家都着急了。掏出手机硬上网搜了机场电话,给机场打了个电话,说这转机只有半个多小时时间飞机就要起飞了,这儿堵了100多人只有一个人在查护照签证,机场说会look into it.等了将近二十分钟,又来了一个大妈,最后航班毫无悬念地延误了,因为通关问题延误的航班还真是第一次遇到,哈。

6月23号凌晨2点55到达伊斯坦布尔IST机场,IST的国际线的terminal和国内线的terminal室外完全分开的,步行大概需要10分钟。第二天从IST飞Van的飞机是6:55了,花了半小时转了整个机场,找到一个睡觉的好地方,在链接国际和国内航站楼的通道,有一排飘窗,估计有60-80厘米宽,硬了点儿,但是睡得很舒服,闹钟定了6点起床。

在国内航线航站楼Gate 105旁边有星巴克,可以充电,有网络,但是我没连接成功。

从IST起飞的飞机稍微晚点了一会儿,9点到达Van Airport. 我努力回忆有没有到过比这更小的机场,哈,只有一条行李传送带。出门打车到Van市中心花了33里拉,比wikitravel说的略贵点儿。让出租车司机停在长途汽车站,10点钟买好了去dogubayazit的票,大巴时刻表上写得是12点出发,但是卖票的说最好11点半过来,因为车坐满即发。

中间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背着俩20公斤的大包在市中心瞎逛一圈,估计是国际人士比较少,大人小孩儿看着我都觉得稀奇,不过都挺友好,一个多小时至少有50个人跟我说hello,还有各种热情的要请喝茶吃东西,呵。

最后在市中心找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餐馆,5个羊小排,囊,沙拉,羊奶,茶,米饭,总共花了15里拉,吃撑了。

下午15点半,车道dogubayazit,180公里的路愣是开了3个半小时,一度觉得大巴在高速路上怎么能开到30km/h的速度,太极品了。路上有两个荷枪实弹的军警检查点。

下了车,四个背大包的,一个德国姑娘,一个意大利小伙,一个法国小伙,还有我,很自然地走到一块儿,大家都不是很有谱儿,商量一会儿去哪儿落脚,可惜他们都不是来爬山的,都是旅行的。我之前定好的murat camping,但是负责人电话一直打不通,后来传闻那个负责我定行程的女人Amy被抓起来了,因为她无证经营,一举揭开了土耳其一路行程的dramatic的一幕,嘿。

来之前定位了Murat Camping,打开地图一看大概步行5公里左右,已经mentally prepared爬山了,本来想一路走过去的,虽然40公斤的背包走5公里并不是太好玩。后来和他们在街上闲逛找青旅的路上问道了Murat Camping在市中心有个办公地点,就过去那个地方门口坐着。隔壁是一家毛毯店,老板跟Amy是好朋友,他说可以先在他店里待会儿。大哥名叫Ottoman,奥斯曼帝国的ottoman,很是霸气。在他店里坐了两小时,还有wifi,然后在镇中心逛了一圈,买了几瓶土耳其啤酒,打包了一条羊腿,回来猛吃,后来晚上到了营地又吃了三条烤羊排,然后各种cheese yogurt, 对我这肉食主义者,简直是爽坏了,但是据说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使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60岁。

晚上到了营地过夜,nothing special。在营地的餐厅碰到两个同行的登山者,都是amy负责的。顺便说一下在土耳其,尤其是攀登亚拉腊山,必须得申请登山许可和强制要求当地的mountain guide,不然随时可能被军警逮捕。

德国小伙wolfgang,来自慕尼黑的investment banker,现在在伊斯坦布尔做一个3个多月的项目,马上就要完成。19岁爬过乞力马扎罗。另一个加拿大姑娘patrica,来自south ontario, 现在在越南教书,去过乞力马扎罗和加德满都,难得碰得到语言能顺畅沟通的,很快打成一片。Wolfgang同学一直到现在还有联系,成为朋友。

6月24日 晴天

吃完早饭,参观了一下D镇最有名的景点Ishak Pasha Palace,是一座典型的奥斯曼时期的建筑,wiki的描述:It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nd magnificent examples of the 18th century Ottoman architecture and is very valuable in terms of art history.

这种建筑风格在欧洲其他地方接触得不多,很特别。依稀可以想想奥斯曼帝国当年的雄姿,风景大赞。

写累了,下一篇写登山,然后是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

只有一条传送带的机场。

建造得很fancy的清真寺,Van

饭,凡

茶,土耳其人把茶叫chai, 应该是中文的音译吧。

顶上有镜子

凡城的长途汽车站,去dogubayazit从这里出发。隐约可以看见山的影子了。

公车上

其实这段路的路况还不错,而且经过美丽的凡湖

检查点,两个持枪的军人上车检查,不大敢拍照,怕相机出师未捷身先死。虽然看不懂DUR是什么,但是六边形的符号貌似是国际通用的Stop sign。

街头随处可见的坦克

Murat Camping 营地。

Ishak Pasha Palace

整装待发